您好,欢迎您浏览访问山东公路学会官方网站!

学术交流

联系我们

了解更多详情,请致电!
0531-85693123

学术沙龙

求解2025年高速公路信息化必答题:新变化、新问题与新展望

作者:山东公路学会
时间:2025-03-31 09:23
浏览量:64

     这是一首由DeepSeek协助创作的《七律·贺第27届高速公路信息化大会》,作品真实描绘了在青岛举办的第27届高速公路信息化大会的盛况,更是点明了“数智·转型·安全”的大会主题,充分说明了人工智能正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恰巧,本次大会也正是紧密围绕“人工智能+”行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推进创新应用场景规模化落地,更好赋能交通强国建设等主题,集中展示了我国高速公路信息化技术、产品、应用的最新成果。纵观大会热点焦点话题,围绕“强化设施安全应急、加大路网保通保畅、深化一张网收费运营、打造一体化服务新模式”等业务刚需,未来推动实现高速公路智慧化管理与服务潜力巨大。
   
    大会为期两天,设置了主旨报告会和21个专题论坛及1场主题沙龙、140多场专家分享,4场成果发布会,300多家厂商、2万多名业界同仁参会参展,共同见证了高速公路数字化转型开启新篇章。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副局长陶汉祥指出,截至2024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预计将突破19万公里,庞大的高速公路信息化设施网络已成为支撑安全、畅通、高效运行的重要力量。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主任李斌提出,高速公路大运营时代已经到来,要强化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强化风险与防控意识,要注重跟着风险走,解决潜在“未病”,要将投资优势转化为运营管理优势,努力打造高速公路出行服务模式。 
    相比于往届大会,今年的信息化大会紧跟行业热点,更务实、更理性、更多元,更加重视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隧道、边坡等的监测预警,收费站的智慧扩容,以及车路云协同下的道路安全运行等领域。在高速公路自动化方面,程度在提升,如自动化收费机器人、用于高速公路巡检、应急救援、交通态势观察的无人机等越来越多;在设备、系统的一体化方面,将多种感知要素整合在一个设备或一套装置里的产品越来越多,这得益于工业自动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但是,对于行业来说,更加希望看到更多的交通主动管控的成功案例、更加希望看到智慧收费站的流程再造与多数据融合,更加希望看到真正利用AI解决行业的实际问题。

     同时,大会连续第二年发布了《中国高速公路信息化发展报告》,报告不仅回顾了过去一年行业的最新情况,回答了高速公路信息化最新阶段变化、特征和问题,汇总介绍了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的最新成果与典型案例,同时也对“十四五”收官之年探索提出了2025年高速公路信息化发展思路与建议。下面,让我们仔细回顾一下今年盛会的新变化、新问题与新展望。 

           新热点与新变化        

     2024年,新一轮高速公路信息化政策周期已转动,以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为抓手的目标、任务、组织与资金均已明确。其核心理念是,以在役高速公路基础设施为重点,聚焦解决关键场景存在的效率、安全、服务等问题,通过改变传统基建模式,以较少资源和资金消耗,实现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响应和智慧化支撑的新模式新形态,促进实现高速公路的“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一是动能够充足,刚需在兑现。  
      随着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等关键政策落地,2024年成为我国高速公路全面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元年”。在多重政策利好与资金支持下,特别是随着第一批8个试点省市以及即将试点的第二批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域进入建设阶段,高速公路信息化发展已经从“量”的积累进入“质”的变化。同时,当前新旧动能转换面临挑战,安全稳定任务艰巨,特别是事故事件总量仍然偏大。因此,迫切需要利用数字化转型契机,扎实实施安全风险管控专项行动,健全公路灾害天气防御应对机制、公路巡查机制、分级分类管控机制,大幅提升基础设施状况精准感知、事件分析、安全预警、主动管控等全过程闭环管理能力,稳步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力量预置和应急处置能力、公路本质安全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伤亡事件发生,在汛期到来之前重点兑现强化设施安全应急等转型发展业务刚需。 
      二是场景够丰富,成效在显现。 
      2024年,行业持续提升高速公路主线及桥梁、隧道、收费站、服务区等全场景的智慧化水平。据不完全统计,高速公路视频云联网达到30万套,各类交通流量监测及车辆感知设施(含ETC门架)累计约5万套,气象监测设施突破7000套,主动安全预警设施1200套。随着在役高速公路大流量重要繁忙路段、收费站等场景开展大规模物理扩容难以持续,以“智慧扩容”为主要目标,以“主动交通流管控”为核心技术,面向关键路段的主线、车道、匝道以及硬路肩等场景,研发动态限速、流量管控、车道控制、临时开关等成套技术装备,在江苏沪宁高速、浙江沪杭甬高速、广东虎门二桥等取得了重要成效与宝贵经验。此外,智慧服务区建设推进也如火如荼,围绕服务区充电设施、数字化建设、开放式服务区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与规范性文件。 
      三是技术够先进,突破在实现。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高速公路行业加速落地,特别是在全息感知、数据底座、行业大模型等领域已形成先发优势。为加速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行业正加快创新技术产品的示范应用,全面推动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在数字底座领域,“以高质量数据池+泛在操作系统+分布式云部署”为核心,通过共建共享、分层解耦打造一体集成、通用、可迭代、易操作、安全可靠的公路数字底座,正在实现向上支撑基础设施智慧应用,向下与数字设施设备互联互通的技术目标。围绕行业大模型,机器视觉和人机交互应用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尤其在路面、桥隧技术状况检测以及突发事件识别分析应用方面十分普遍且成果丰富,以“通用大模型+行业垂类大模型”及其支撑的融合应用已成为AI赋能高速公路行业的最佳路径之一。 
      四是一张网够规模,一体化在呈现。 
      2024年,各地新建或升级“智慧收费站”超过700个,ETC预交易、收费机器人等已成为收费站智慧化改造的“标配”,智慧云仓模式大幅提升了车道远程值守服务效率,以精确在线计费、云控化收费站等技术为关键的“一张网”收费系统优化升级,正逐渐改变传统收费机电系统功能与设施性能。同时,高速公路“一体化”出行服务新模式稳步推进,基于广义车路协同的伴随式出行信息服务成为关注焦点,伴随式出行服务正在经历从静态诱导到动态、可变,从单一信息到多元、可视,从被动请求到主动推送,从单点服务到全过程、伴随式的变迁。随着行标《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车路协同拓展应用技术规范》正式发布,ETC发展正式迈入2.0时代。从首批数字化转型示范看,约有1000公里高速公路提出开展车路协同或车路云一体化应用示范。 

            新要求与新问题        

     近年来,围绕高速公路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行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取得了积极成效与宝贵经验,但与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要求相比,仍存在规模效应未能有效发挥、产业融合发展不够充分、协同保障机制尚未形成等问题,需要强化政策引导和部门协同,形成推进高速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合力。 
      一是一张网、一体化要求与碎片化、非标化现状尚不协调。 
     随着高速公路进入“一张网运行、一体化服务”的全新局面,高速公路信息化发展再次迎来转型期,全链条、端到端、线下线上充分融合的信息连接、数据融合与业务协同成为创新发展的新要求与新动力。但是,当前高速公路数字化转型的规模效应未能有效发挥、产业融合发展不够充分。从业务实际看,高速公路勘察、设计、施工、养护、运行、服务等全生命期业务链条之间、在役高速公路运营服务与建养环节脱节的现象较为普遍,业务碎片化、系统非标化也更为突出。从技术应用看,高速公路信息化技术领域的“内卷式博弈”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技术应用与业务脱节问题突出,特别是该注重标准化、一体化技术系统的碎片化严重,该注重差异化与适用性的场景设施“一刀切”,该形成强制性、规范性的标准规范迟迟难以统一。从产业发展看,当下路侧设施与云控系统的“碎片化”建设,难以支撑智慧高速高成本投入且尚无清晰商业模式的推广应用。加之对整个智慧高速产业链发展考虑较少,难以形成相互促进、协同共进的良性循环格局,不利于市场产业生态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是放大、叠加、倍增要求与“三重三轻”老问题矛盾仍在。 
      由于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存在周期长、地域广、链条多、协同难等因素,既往出现的重建设、轻运维,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机制的“三重三轻”,以及缺乏对需求、场景、建设、运维、机制全链条闭环的统筹谋划与系统创新等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在首批次数字化转型试点地区,部分项目与场景仍存在“重硬件轻服务、重覆盖轻效能”与“数据应用场景同质化”等问题倾向,需通过“软硬解耦、服务订阅”模式优化投入产出比,实现可持续建设与运营。为此,本轮高速公路数字化转型迫切需要强化以“小切口”谋划“大场景”,以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应用场景为牵引,充分发挥数字技术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加快创新技术产品的示范应用,全面推动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经营模式与新业态等联动创新、转型升级。 
      三是一招先、高可靠技术装备与业务痛点难破解点未能同步。 
      总体看,高速公路数字化转型技术支撑体系仍不成熟,核心技术主线仍需明确、关键技术能力仍需强化,特别是针对业务痛点难点问题能否有真正一招先、高可靠技术与装备支撑,尚需要时间的沉淀与检验。例如,针对基础设施安全风险预警痛点,在同等数据与信息资源下AI 识别感知能力能否不仅停留在“现象级”与“数量级”,能否支撑公路气象预警全过程闭环管理,有效解决行业经验不足问题,值得期待。又如,针对高速公路用户体验感不强的难点,在广义车路协同模式下,伴随式信息服务的“灵魂”究竟是C-V2X 、 ETC2.0 、移动互联网等通信方式,还是情报板、车载终端、手机App等发布载体?如今迫切需要能否有某种一招灵的方式,解决大部分场景、时空下的信息传递问题与安全预警,而过多发布方式与渠道看似“广覆盖”,实则“低效率”。为此,数字化转型发展不能就技术谈技术,更不能唯软硬件堆砌,更要沉下心突破全息感知、数据底座、操作系统、AI大模型、网络安全、云控平台等关键技术。 
      四是流程再造、系统重塑、制度重构与创新体制机制未衔接。 
      高速公路信息化协同保障机制未有效形成,已是看得到却仍难以解决的难点问题。高速公路数字化转型成败的关键之一,在于能否真正建立健全路网运行关键制度、“一路多方”联动机制模式、全过程闭环保通保畅体系等体制机制。例如:推动实现大流量主动交通管控、突发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即使部署再多感知、预警、管控、发布等设施及其配套软件算法、系统平台,其能否真正发挥作用,需要建立在交通、公安、气象等跨部门协同效应之上,这已是多批次、多层级试点示范的经验总结。同时,构建高速公路融合立体感知体系、促进“建管养运服”全周期数据融合、打造高速公路数据底座核心平台,均离不开跨部门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大数据共享运营机制等。为此,要坚持数据赋能和体制机制创新,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促进数据多场景应用、多主体复用,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力戒数字空间固有体制藩篱,避免只见“数字化”不见“转型”。 

          新方向与新展望        

     展望2025,高速公路数字化转型将是贯穿未来三年全时空、贯穿“建管养运服”全过程、贯穿出行服务全流程的一道必答题、问答题与应用题。在多重政策利好与资金支持下,依托高速公路庞大的基础设施网络、应用场景及数据资源,“智慧扩容、安全增效、产业协同、机制创新”等重点任务目标,有望覆盖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服务”全链条、全周期数字化转型。 
      一是“人工智能+”将点燃高速信息化新引擎。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2025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都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作为战略新型产业的重要方向。交通运输部更是将“人工智能+交通运输”行动,作为2025年高速公路领域的重要发展任务。当下,智慧高速进入全面融合与技术创新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高速公路信息化系统正逐步从大数据处理向大模型应用转变,“人工智能+”将进一步与数字化转型发展深度融合,构建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生态。在利好性政策和数智技术加持下,预计兼顾硬件感知设备和软件算法模型的“人工智能+高速公路”数字化转型产业规模将进一步壮大,特别是在视频云AI分析与安全预警AI辅助方面,预计将有重大突破。 
      二是六大“新风口”推高数字化转型新热度。 
      在既往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中,智慧收费站、智慧隧道、智慧服务区等场景智能化已然处于前期“风口”高位,特别是智慧收费站已进入规模化推广阶段。以“人工智能+”赋能主通道智慧扩容、风险路段监测预警、大流量路网主动管控,以及伴随式出行信息服务、(准)自由流收费等领域,将可能成为高速公路信息化的“新风口”。同时,随着两批次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域进入项目实质性建设阶段,智慧高速发展也有望从“量”的积累进入到“质”的变化周期,特别是感知、分析、预测、控制、评价等方面技术与装备将持续快速迭代发展并成熟应用,且将具备更强的服务创新能力,市场规模也将持续扩大。 
      三是高速企业数据资产价值化迈向“快车道”。 
      当前,我国数据基础制度建设步伐加快,数据要素市场日趋活跃。为充分激发高速公路数据价值,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需要深入推进数据资产运营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培育数据运营商,提升要素流通效率、盘活数据资产、推进数据资产变现,增强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2025年,预计将有更多高速公路企业深入挖掘数据资产价值,推动数据资源向数据资产转化,通过逐步拓展创新数据资产应用场景,实现“数据变资产、资产增效益”的价值化目标。特别是在可信数据空间与流通价值运营领域,预计将会取得创新成果。 
      四是车路云一体化与智慧高速实现融合发展。 
      2024年,无疑是车路云一体化规模化落地“元年”。从首批8个省市试点情况看,约有1000公里高速公路提出开展车路云一体化应用示范。可以想象,面向L3级以上的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辆,特别是高阶货车编队与营运自动驾驶服务,将可能成为高速公路车路云一体化服务主应用对象,并有望创新落地商业服务模式。随着《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车路协同拓展应用技术规范》的发布,以市场化推进为主的ETC2.0车路协同路侧设施建设也将迎来新发展阶段;同时,车路云一体化的政策与资金已得到充分预热,大规模行业试点示范项目也推动了新路径探索,行业将有望解决价值闭环问题。未来,车路云一体化与智慧高速的建设运营融合发展新模式值得各方期待。 
     

     2025年,第二十七届高速公路信息化大会恰逢“十四五”收官之际,与会代表聚集的数字化转型,是“着眼于人、着力于人”的思维之变,是“业务重塑、流程再造”的模式之变,是“贯通数据、创新场景”的手段之变。2025年,以共建共享、分层解耦技术为代表的一体化的“数字底座”建设与应用,以主动交通流管控技术为代表的“智慧扩容”理论与实践,以设施安全监测预警技术为代表的“安全增效”业务与措施;以ETC2.0标准与技术模式为代表“车路协同”的拓展应用,将逐步成为智慧高速建设的“主阵地”,既往传统的监控、收费技术如何在数字化转型阶段更好实现设施利旧、系统集成、数据融合,“数智、转型、安全”是必由之路!以上观点来自于业内专家

     来源:中国公路